乡风山色如诗画,青春聚力正当时。为了帮助广大青年上好一堂与实践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争做有理想、有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文旅学院“三晋文化下乡,共筑乡村振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在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右卫镇开展乡村墙绘调研实践活动,用画笔描绘美丽乡村,赋能乡村振兴,为建设美丽乡村贡献青春力量。
绘缤纷墙绘,助乡村振兴
六幅墙绘,六段故事,每一面墙都承载着我院实践队员们的深情厚谊与美好愿景。实践队员们以“一墙一文化、一墙一创意、一墙一风景”的理念,经过七天的努力,用自己的画笔完成了以“乡村振兴”“永远跟党走”“乡风文明”及当地文化等内容为主题的6面农房墙体绘画,为乡村注入了青春活力,让乡村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追寻红色革命足迹,弘扬右玉精神
为了学习右玉的红色革命发展史,了解当地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我院“三晋文化下乡,共筑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在下乡期间在我院党务负责人赵迎辉、指导老师李珂、贺小玲的带领下先后赴中共右玉县委旧址精神纪念碑,右玉古城墙遗址,右玉艺术粮仓,右玉干部学院,右玉博物馆以及杀虎口等景点进行交流学习。
弘扬右玉精神,讲好右玉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右玉精神体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右玉精神是宝贵财富,一定要大力学习和弘扬”。实践队员们在下乡期间前往张宏世老师家中,在诉说和聆听中追寻重温右玉精神。出生在文化世家的张宏世老师,历来对历史文化兴趣浓浓。几十年来一直沉浸在右玉历史文化中。青壮年的几十年光阴都奉献给了右玉绿化事业。退休后,他紧跟时代步伐,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竭尽所能,掘古研究,企骥将右玉人文历史昭示于世。
掐丝珐琅——一丝一缕见传承
在当今社会,由于公众对非遗文化存在认知局限、认知误区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了非遗技艺逐渐边缘化,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内涵亟待被更多人了解和珍视。我院“三晋文化下乡,共筑乡村振兴”暑期三下乡实践队在承艺·珐琅文创项目队的带领下进行非议掐丝珐琅制作体验。我院承艺·珐琅文创项目队旨在助推非遗发展、帮扶贫困振兴的同时能够让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现代社会中再次闪耀。项目所主导的掐丝珐琅工艺除具有极高的装饰效果外,还具有原材料价格低廉、易上手、成品率高、受众面广和成本可控等优点,旨在稳步推进掐丝珐琅工艺传承与创新的同时可以深度支持国家政策,传承非遗的同时可以积极响应扶贫号召,带动就业的同时可以提升妇女及残障人士的生活质量。
青春助力乡村振兴,专业点亮美丽乡村
事虽难做则必成,路虽远行则将至。我院暑期社会实践成员利用专业技能,实践队员们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测绘为右卫艺术粮仓绘制了一幅平面布局图。右卫艺术粮仓由原来的右玉县城关粮站改建而成,名家大咖将油画、水彩艺术植于粮仓,赋予新的生命。这些破旧的粮站房屋,经过共同精心设计后,变成了一座座充满了怀旧与历史气息的艺术殿堂。造型各异、色彩艳丽的艺术作品,在这里绽放光芒,吸引了众多文艺爱好者的造访。
观红影悟党史,铭先烈铸国魂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为增强爱国意识,体会祖国风雨兼程、顽强不屈的精神,在红色的七月里,我院“三晋文化下乡,共筑乡村振兴”暑假社会实践团队组织观看了爱国影片《我和我的祖国》。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的活动,不仅为实践队员们带来了一场视觉和心灵的盛宴,更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大家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同时,也为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充分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在这段难忘的实践旅程中,每一颗年轻的心都如星辰般璀璨,用汗水与热爱绘就了青春最绚丽的色彩。八日时光,虽短却重,但让志愿者们在一次次奉献与服务中找到了自我价值,坚定了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信念。“三下乡”的故事,是青春与责任交织的赞歌,它不仅仅是十天实践的简单记录,更是每一位参与者人生旅途中宝贵的财富。这份经历,让我们深刻理解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真谛,万里路遥,我们将继续前进,在奋斗中书写青春最美的华章!
至此,2024年文旅学院“三晋文化下乡,共筑乡村振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活动正式落幕。